生態、人文的中和

中和由於外來人口的移入與都市開發,生態環境與人文歷史快速流失。雙和人的生活,經常是早上到台北,晚上回家睡覺,這裡如同住宿城市。

地理環境上,中和有四號公園綠地、圓通寺步道、烘爐地步道、漳和人工濕地,更有南勢角山、外挖子山、牛埔山等丘陵;此外,灰窯區曾受軍方管制,近期才解禁,因於低度開發而擁有綠地郊山,在都會區中實屬難能可貴,但也因於位處都會,面臨了開發的課題。水文部分,中和擁有瓦窯溝、中原溝兩個溝渠,開發的過程中,廢水排放到溪流裡,如今瓦窯溝開始整治,希望恢復原始樣貌,由於兩側皆為民地,因此仍在長期溝通;中原溝狀況較為不理想,幾個支流隱沒在工廠、民房建築下,幾乎與排水溝無異,遇雨時候更經常淹水,由於中原捷運興建中,更有建商在附近河濱興建大樓,未來此處可能便宜行事面臨加蓋,形成更大的淹水問題,因此整治與空間的設計運用是社大、政府、建商溝通的目標。在生態雙和的理念下,我們期待能為中永和帶來更多對生態的關注。

人文方面,此區舊稱中和庄,範圍包括現今的中和區與永和區,直至民國47年分鄉設鎮,中永和地區才開始分別治理。這裡有精彩的早期開發史及建築樣貌,陸續更有眷村(一江山戰役等眷民)、客家(散居中和各處)、緬僑(華新街)、在台金門人(金門新村)落腳,近年來新住民密度居新北市前三,儼然形成多元族群文化面貌。灰窯地區,由於長期受到管制,因此本地的生活型態不若中和其他地區快速發展,社大將規劃於此訪查居民,了解管制區時期的生活狀況,為該區留下紀錄。

新中和社大成立之初,即投入生態與人文,找到長期記錄中和更迭的中和庄文史研究協會黃政瑞及其他文史工作者一同加入,更協同原生植物協會、自然步道協會探索中和郊山,並成立社大生態紀錄社。我們多次透過課程及公共論壇,邀請學員、社區走入雙和街巷、郊山步道,揭開中和隱沒而瑰麗的一面;此外,更持續探勘中和生態、訪談耆老,未來預計揉合生態人文,透過出版、深度導覽等方式,期能展現中和之美。



點我閱讀〈走入中和城市故事—中和走讀護照〉

Comments are clos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