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本計畫的特點
打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civic connections)
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以學員為主體,協同經營社區大學
緊抓成人學習的特點,著重由問題出發的討論
藉生活藝能課程充實生活內容,重建私領域的價值觀
社區大學可由中央、地方或民間分別設立。但衡諸當前政治與社會現實,我們認為先由地方政府協同民間辦設社區大學,最能切合實際。尤其中央政府目前尚不肯開放四年制大學,而我們所規劃的社區大學成本極低,由地方政府先行設立,推動較易,且唯有如此才能照顧地方特色,並順應地方分權的潮流。 另一方面,純由民間辦設社區大學,在現階段似乎公信力不足,不易吸引一般人民投入時間心力踴躍入學。依我們的觀察,在其他客觀條件完全成熟之前,由地方政府辦設社區大學,核發四年制大學畢業證明,日後在爭取中央並加以承認,對於民眾入學會具有較大誘因。
我們所規劃之社區大學(以下通稱社區大學),招收的學員為社區內外18歲以上之人民,不加學歷資格限制,我們要強調社區大學學員除了未取得大專學歷一般人民外,招收對象亦兼含大專畢業生;其中專科畢業生,經補足兩年通識學分,可取得四年制大學文憑。而大學畢業生,就讀社區大學可取得通識學分修課證明,除自我充實外,可替代官方或企業所舉辦的成長課程,提高各行業聘僱人才的素質。
我們在規劃社區大學時,除參考美,德等國社區大學之功能外,更針對台灣社會的特殊條件與特殊需要而研擬。以下詳細說明其特點。
(一)打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
社區大學課程分三類﹕學術課程、社團活動課程與生活藝能課程。其中社團活動課程將授與學分,共40學分,佔全部課程三分之一弱。這點與一般大學之規定不同。
社團活動課程的目的﹐在於發展人的公領域。藉由公共事務的參與,去面對當前社會的問題,引發人的社會關懷,也提供人進行思考與討論的具體素材。以實務結合學術課程所研討的理論,學員可以得到較紮實的自我成長機會,深化自己對週遭世界的認識。
另一方面學員經由社團活動,將為台灣社會的公共事務注入豐沛的人力資源。在公領域內發展緊密的人際網絡,則有利於促發民間力量的形成。
社團活動以公共事務為主,由學員自己組織,聘教師為社團顧問,以便諮詢及指導。例如組成社區新聞社,挖掘社區新聞,辦社區報紙,提供資訊以凝聚社區意識。又例如組社區規劃社,深入社區各角落辦社區活動、蒐集居民需要,對理想的社區環境進行規劃,像圖書館、文化中心、綠地、兒童遊戲場、居民聚會場所、游泳池等的配置、道路分佈、人車分流、植栽設計、社區美化等。其他例如組地方文史社,探查地方過去的歷史、人文典故、特殊建築與民間藝術。其他諸如組環保社、河川保護社、社區工作社、老人關懷社、婦女兒童虐待防治工作社、原住民文化研究社等,再再都有益於凝聚社區意識,打開公共領域,發展民脈,學員也藉此反省自我,實現自我,創造新價值觀。
(二)進行社會內在反省,培養批判思考能力
在通過社團活動課程,讓學員接觸公共事務的同時,必須輔以學術課程(佔48學分)﹐使學員以較寬廣且較深刻的觀點去看待世界,才不致使人對世界的認識,流於狹窄與表象。宏觀而深入的檢視自己與他人(人文學)、與社會(社會科學)、與自然(自然科學)的關係,才能夠作較根本的思考。學術課程48學分,佔全部課程三分之一強。
學術課程所記載的知識,許多固然是人類文明中的偉大遺產,但並不是高不可攀的東西,而是人類在文明創造活動中長期累積的經驗。假如把現代知識分成三個領域:人文學、社會科學與自然科學,那麼,人文學的內容,像文學與藝術,不過是創作者透過他本身獨特的手法去刻劃他個人對人世感悟的深度體驗;社會科學像經濟、政治、法律、社會和歷史,便是人經營社會組織,從事社會活動累積下來的集體經驗;至於自然科學,如物理、化學、生物、數學,則為人與自然對話的活動中提煉出來的經驗。只有學習者原有的經驗﹐與書本所記載的別人經驗相互碰撞、相互印證、相互衝突,才有真實的知識產生。
批判思考(critical thinking)不應被視為「不負責任的批評別人、批評外界的態度」。事實上﹐批判指的是經驗的衝突。人的解放﹐必須通過真實面對現實的種種矛盾–人內心的掙扎、原欲與社會規範間的矛盾、內在與外在之間的矛盾、真實與虛假之間的矛盾、性別分工中的矛盾、階級之間的矛盾、族群之間的矛盾、自由與安全之間的矛盾、文明與自然之間的矛盾。是無數的矛盾成就了今日世界豐饒瑰麗又辨證詭譎的樣態。真實的面對潛藏在這個千變萬化的樣態底下,纏繞糾結的矛盾,人才可能提昇自己看問題、想問題的層面,才可能擁有批判思考,才可能在滾滾洪流中保有獨立的自我。社會的內在反省,正是許多善於從事批判思考的自我,加總而相乘起來的結果。
學術課程的開設,如果要發展人的批判思考,就不能採取概論式的套裝知識來灌輸,而應改用「專題-共讀-討論」的工作坊形式來進行。例如在「藝術的體驗」一門課中,讀 á羅丹的傳奇生涯ñ 及相關評論,接觸羅丹及其他人的雕塑作品,又例如不開「世界近代史」而改開「近代重大歷史事件」,其中可以選擇像「啟蒙運動與法國大革命」的專題,看影片及相關書籍,甚至讀狄更斯的小說,然後共同討論。再者,開「資本主義社會分析」,以宏觀的角度看自己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角色,對今日世界擴張主義與保留主義的矛盾作較根本的檢討,並對科技文明中的工具理性、技術意識做深刻分析。以這些根本思考作基礎,我們才能進行社會的內在反省,重建新世界觀。
(三)以學員為主體,協同經營社區大學
一般學校之運作或授課,皆由行政人員及教師主導。目前許多文化中心或民間辦理的研究課程,學員常處被動,彼此之間沒有機會通由研習課程相關之場域經常互動,而形成研習之主體,甚至影響日後之研習內容。本計畫所設計之社區大學,藉由社團活動、生活藝能課程,不但將提供學員密集互動之大好場域,相對於慈濟會或其他教會,這種社區大學將激發人性中善良與追求公義的一面,而且會促成學員深入公共領域,探討社會結構,影響公共決策,更進一步從根本去改變台灣社會的價值與風貌。同時學員亦參與學校的行政事務,例如選修「校務義工社」社團學分者便須經常參與學校事務性工作。而由學員推派代表參加校務會議(學員代表不得低於三分之一席次),更使學員學習民主運作,與行政主管、教師共同經營社區大學。另外每學年學員對授課效果應做教學評鑑,以協助維持授課水準,亦使學員在學校運作中,擁有相當份量的發言權。這幾種參與管道將提供學員寬廣紮實的民主經驗,也使學員賦有學習者的主體性,大幅增進學習效果。
(四)緊抓成人學習的特點,著重由問題出發的討論
一般使用「成人教育」的名詞,便反映出知識菁英不自覺的傲慢,以為知識菁英可以來「教育」成人,事實上,在民主社會中沒有一批公民有權來「教育」另一批公民,有權來塑造其他公民腦袋裡的東西,這是基本的民主態度,也是開設社區大學時應遵守的原則。
另一方面,從實質內涵來說,「成人教育」的定位,亦存在著知識菁英的偏見,以為社會大眾知識偏低,而把「成人教育」當作補習教育,意欲幫助民眾學習識字,學習中產階級的言語談吐,或教他們懂得一些所謂的生活藝術、休閒情趣、改變他們的「氣質」;或進一步讓這些民眾學習體制教育內套裝的教材內容,提高他們的「學歷」,讓他們再走一遍年輕學子所走過的路。
其實一般做這種主張的人,都不了解這些「成年民眾」,正如教育工作者經常不了解「兒童」一樣。辦學原有三個層次的目的,使學習者從教育過程中得到﹕
1、 知識性的操作訓練
2、 問題分析能力的培養
3、 詮釋、批判與創造力的發展
台灣的學校教育普遍偏重第一個層次的知識操作訓練,學生記很多、背很多,也懂得一點簡單的抽象推理。這使得台灣學校教育在國際上擁有智育偏高的假象。卻沒有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在詮釋、批判與創造力的培養上更只有壓抑。台灣高學歷的畢業生,時常在踏入社會面對變動不息的實際問題時,才開始要動腦筋,學習分析問題。至於創造力則因長年停頓不前,早已萎縮,不易恢復。這是台灣學校教育的普遍現象。提早離開學校而接觸生活與工作的社會大眾,反而有較多機會面對實際世界的問題。高學歷與低學歷的差別,在人身上所呈現的並非能力的高低,而是不同能力的發展。學歷較高的人多少比較擅長普遍形式的套用,記憶比較多而廣的東西,學歷低的人則反而能從自身經驗出發去面對問題。
辦社區大學就要緊抓這種特點,去延續成人大眾的長處,而補其不足。目前許多成人教育的形式都忽略了成人大眾的這種特點。像空中大學或各縣市文化中心所辦的演講,常是單向的授與新知,而忽略了成人民眾學習新知的特點。
一個人是否受過良好教育最大的特徵,在於他的經驗世界有無打開,而變得充實、深刻廣闊與豐富。教育的目的則為了打開並深化人的經驗世界,使人把自身的生活體驗,延伸到不同的時空,進入久遠、廣袤或極小。人的經驗世界一經打開,而且深化,他(她)的能力自然提高。事實上,這也是教育最主要的功能。
辦社區大學,也要用這種觀點來擬訂辦學方式與內容。在協助學員打開經驗世界的同時,隨時回溯於他(她)們從生活中累積的自身經驗,盡量避免太早或大量的使用具普遍性的抽象語言。運用成人大眾在生活與工作中累積起來的主體意識,運用他(她)們較擅於分析周遭問題的能力,提供他(她)們延伸自身經驗的環境與機會,教育的成效自然倍增。台灣正來到現代化的關口,藉由設置社區大學,可使眾人在接觸現代知識的過程中,能夠主動參與四周世界的形成,以拓廣視野,建立世界觀,並共同解構,共同建構社會的秩序與價值。
基於上述體認,我們創辦的社區大學,其學術課程,除特定科目涉及基本原理的架構,必要對學員施以系統性訓練之外,一般不採用概論或冗長的文字介紹,而改用重點式的專題分析。由問題出發,再利用讀書會與討論會的形式,來讓學員掌握該課程的精義。例如不教「文學概論」而直接選擇適當的小說,透過共讀,去抓出問題,進行分析與討論,同時介紹作者及其創作背景。
(關於大量師資的來源,請參考第四節計畫內容第三項第7款。)
(五)藉生活藝能課程充實生活內容,重建私領域的價值觀
除學術與社區活動之外,學員尚須修習生活藝能課程40學分。生活課程一方面為了充實社區居民的生活內容,滿足學習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則在於健全人的私領域。例如在漢文化「萬般皆下品」的觀念支配下,長期有動口不動手的習慣,近年更受資本主義消費文化的影響,絕大多數人對生活中的許多重要環節都必須假手他人,這使得生活內容變得貧乏而無創造性,也阻礙台灣走向進步社會所必要的多元發展。像水電修護、汽車修護、木工,一般人都不肯也不會自己動手,除造成生活內容空洞化,加速人在資本主義經濟下的異化之外,對子女的科學教育亦甚為不利,使科學教育停留於文字與概念的灌輸,沒有實際體驗與感覺。另外,不自己動手更造成用具「壞了即丟」的現象,大量浪費生活資源,破壞生活環境。
生活課程中設有「水電修護」、「木工」等,也有助於淡化階級界線。平日被薪資階級花錢差使來服務的水電與木工,在社區大學卻被聘請來當社區居民的老師,這樣做將有益於提高職業尊嚴。又生活課程中可設「居家建築與景觀設計」。台灣近年經濟發展,但居家建築從都市到鄉村,都變得醜陋無比,人對自己的生活空間完全失去創意。透過 「建築」與「景觀」之類的課程,讓居民參觀國內外不同時期的建築風格,培養對生活環境的美感,並激發不同的創意,這些都將大幅改變台灣的風貌。
另外像「自製衣食」、「健康與飲食」等,鼓勵在工作之餘尚有閒暇的居民學做麵包、餐飲、健康食物及自己喜歡的衣服。一方面可充實生活內容,使生活多樣化,另一方面則降低居民對資本社會大規模經營體制的絕對依賴,認識「小而美」(Small is beautiful)的價值。
其他除「親子關係」、「兩性關係」、「實用法律」、「音樂欣賞」、「舞蹈」、「登山」等都在生活課程之內。配合最近實施的「週休二日制」,生活課程將深受社區居民喜愛,而且激發創意,產生新觀念與新文化。
總結:
社區大學的三類課程設計,是以社團活動課程打開並發展人的公共領域,以生活藝能課程改造私領域的內涵,而以學術課程作為重建世界觀的基礎,養成人思考根本問題的態度。藉三類課程相互穿引,社區大學將變得生氣蓬勃,可望成為重建台灣社會,發展台灣新文化的泉源。